夯实民族种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基础-8181801威尼斯

8181801威尼斯

行业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8181801威尼斯-威尼斯87978797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夯实民族种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基础
作者: 发布于:2022-10-8 15:32:38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大国,尽管种业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元级别,但我国种业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对全球种业科技革命和全球种业竞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振兴民族种业是我国种业打好“翻身仗”的重要战略选择。

粮安天下,良种铸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子事业历经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强的三级跳,实现了民族种业从“建起来”到“好起来”历史跨越,目前正在奋力实现“强起来”的历史跃迁。

一是计划经济阶段(1949年—1978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大力发展种子事业,解决了良种“有没有”的问题,建立并发展了我国的种子事业。毛泽东同志将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列入农业“八字宪法”。1958年中央制定“依靠农业社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以必要的调剂”的“四自一辅”农业用种方针。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种子工作,是农业生产带根本性的基本建设,不容忽视,不能放松”,并提出了“种子第一,不可侵犯”的要求,此后颁布了一系列与种子相关的决定。20世纪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种子的发明和推广应用打破了原有的种子供应体系,出现了统一计划、统一生产、统一供种的产供销一体化及集中连片的专业生产基地。1949年—1978年,全国开展了水稻、小麦、棉花等25种主要农作物育种工作,育成并推广的品种超过2700个,其中推广面积在6万—7万公顷的有近300个品种,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强抗病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改革开放阶段(1979年—2010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种子事业及种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种业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解决了种子“优不优”的问题,实现了种业发展“好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农业靠科学种田,要抓种子、抓优良品种”。全国相继成立各级种子公司,大规模建设各类原(良)种子场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强化种子市场管理和质量监测,并通过引进、消化和研发国外先进种子加工设备,制造出一批本土种子加工设备,中国特色种子加工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建成。198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为强化种子工作的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1995年,农业部开始实施种子产业化工程,开启我国种子产业化新阶段;1996年,农业部又发布了《“种子工程”总体规划》,种子工程由此开始成为了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19979月,《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发布,标志着我国种业对外开放正式开始。种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面临加入wto的重大应对之策。200012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我国种子市场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我国种业向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转型。之后,国家又陆续制定实施了相关配套法规,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种子法规,我国种业市场化进程得以加快推进。这一时期,除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种子仍有些计划供应外,逐步取消了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计划管理,实现了种子到种业的转变,种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种业市场体系基本确立,较好地保障了国内农业发展的良种需求。

三是深化改革阶段(2011年以来)。

进入新时代,对标民族复兴、瞄准强国战略,我国种业发展目标是实现“强起来”,实现种业振兴和民族种业崛起。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定位,明确了企业是现代种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重视种业问题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等等,为新时代我国种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3年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了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开启了我国传统种业迈向现代种业的新跨越。2016年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简政放权、突出市场作用方面进行了制度改进。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专门聚焦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文件,开启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篇章。近10年来,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要发展现代种业、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突破农业育种核心技术和推动生物种业发展,有力强化了种业的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今年7月,中央深改委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再次充分表明了党中央推进种业振兴的坚定决心。随着我国种业改革政策措施不断深化,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种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国水稻、小麦、大豆用种均为自主选育,基本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5%。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生猪、奶牛和肉牛等引进品种的本土化选育进程加快,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良种对畜禽业贡献率达40%

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种子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从种子到种业、从计划到市场的跨越,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但我国种业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种业“强起来”成为我国振兴民族种业的工作重心。

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种质资源总量持续增加、保护体系初步构建、共享利用成效明显。目前,已建成以长期库为主体、中期库为骨干、种质圃和原生境保护点为支撑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国家种质库长期保存份数达441388份,圃位长期保存份数达75911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总量达517299份,保存总量居全球第二位,基本夯实了我国种业战略资源储备。初步建成了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护和遗传材料保存互为补充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原良种生产体系基本建立,保存的水产种质资源基本覆盖了重要养殖经济物种。

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撑下,我国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从引进吸收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发展阶段。近10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优质化水平不断提升,培育了一批节水抗病小麦、适宜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蔬菜国产种子市场份额升至86%以上;审定畜禽新品种配套系93个,占全部审定品种56%,良种生产性能明显改善;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产新品种达到229个,其中199个是自主培育品种。

种业市场资源凸显和种业企业活力增强。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千亿元级别的种业市场资源是我国种业振兴的巨大优势,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内种业市场大的优势,并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我国民族种业崛起的新发展格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种业企业正在成为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的中坚力量。农作物种业企业5000多家,其中373家资产超过1亿元。水产苗种繁育生产企业近1.5万家。种业企业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隆平高科已跻身全球种业前十强,同时通过国际并购整合资源和拓展业务,如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中信集团收购陶氏巴西玉米种子业务。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种质资源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有待提高。我国种质资源丰富,虽然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在数量上,超过75%为国内资源,起源于国外的资源占比不足,影响到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在源头上处于不利地位。在质量上,优异且有特色的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部分良种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如甜菜、油葵国外品种几乎占领我国市场,祖代白羽肉鸡、大部分优质种牛精液和胚胎主要依赖进口,南美白对虾、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等均为引用品种。在种质资源利用上,创新利用效率不高,资源精准鉴定、挖掘利用亟待加强,制约育种创新水平提升。

种业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育种体系有待完善。育种人才、资源、技术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所掌握,我国种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仍处于引进品种、繁种销售、快速盈利的企业还不少,对研发投入动力不足。

种业企业小多散,创新能力实力不足。种业企业“多、小、散”特征明显、发展快与核心竞争力不强并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5000多家作物种企以中小企业为主,前10强企业市场集中度只有15%,八成种业企业主营业务集中在玉米和杂交水稻上,其他特色作物种企占比不多,实力也较弱,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绝大多数种业企业资金实力与研发实力较低,在良种培育、繁育、推广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尚未确立其在种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推进中国特色种业创新发展

当前,生物组学、基因编辑、信息技术等前沿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了育种定向改良的便利性,全球种业已进入以“生物技术信息化”为特征的种业科技革命新时代。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实现种业振兴是打好“翻身仗”的现实选择。为此,要加强现代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育种技术攻关,构建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种业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种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改革种业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提高我国种业竞争力。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种业创新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农业种质资源是实现从源头上保障种业自主安全的根本路径。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在加快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的同时,加快改善提升现代种业基础设施条件,以国家南繁基地、国家级种子基地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以品种创新为抓手,以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为目标,加紧推进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和种源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推广应用能力,加强生物育种技术攻关和应用,打牢适合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的种业创新基础。

做强种业企业,提升种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种业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二是鼓励种业企业联合成立创新研究机构,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形成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为主体的商业育种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多措并举引导众多中小种业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聚焦主业、苦练内功,以独门绝技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创新培育单项冠军种业企业;四是引导种业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行为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

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提升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新品种权利的形成、拥有与转让出台专门的制度规范,赋予相关单位、企业和个人在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方面的合法权利,切实保护品种的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改革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政策和机制,畅通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间人才合作与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向创新型种业企业流动。在财税、信贷、保险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支持种业发展。加强特色品种和自主研发品种的市场推介,鼓励种企“走出去”,提高我国种业国际影响力。




分享到:

上一篇:全球十强种企半年经营数据公布 战果累累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盯紧抓实粮食安全及全过程全环节

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下载
威尼斯87978797 copyright © 2011 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网站地图